数据库,简而言之可视为电子化的文件柜——存储电子文件的处所,用户可以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新增、截取、更新、删除等操作。所谓“数据库”是以一定方式储存在一起、能与多个用户共享、具有尽可能小的冗余度、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数据集合。
通过设置debug 模式,我们可以跟踪到大量的Log,从而为分析提供一定的说明。假定我们提交如下的命令:
rman target / debug trace=d:/rman_trace.log
通过查看日志我们得之,rman 首先确定数据库状态:
DBGSQL: EXEC SQL AT TARGET select decode(status,’OPEN’,1,0) into :b1 from v$instance
DBGSQL: sqlcode=0
DBGSQL: :b1 = 1
判断数据库是否是在open 状态下。然后,要去获取数据库的compatible参数值。
接下来调用dbms_backup_restore确定rman 可用的版本信息。对应的一些参数如下:
protocol_version_number_min NUMBER := 8;
protocol_release_number_min NUMBER := 0;
protocol_update_number_min NUMBER := 4;
protocol_version_number_max NUMBER := 9;
protocol_release_number_max NUMBER := 2;
protocol_update_number_max NUMBER := 0;
804-920 ,这个范围内可用,804 ? 920 ? 是不是很熟悉?
下面调用dbms_rcvman的getPackageVersion 函数
($ORACLE_HOME/rdbms/admin/recover.bsq创建dbms_rcvman ,并可以获得相关注释)获取package 的版本可用信息。
08.00.04到09.02.00
接下来rman 会查询V$database ,从中获取name ,resetlogs_time ,resetlogs_change# ,dbid 等信息。
下面这个比较重要, x$kcccp( Kernel Cache Checkpoint Progress)中获取检查点记录:
类似如下的SQL:
select nvl(max(cpmid),0) from x$kcccp where cpsta=2
这些操作完成后,rman 从v$option 中获取相关信息,包括:’Parallel backup and recovery’,’Incremental backup and
recovery’,’Duplexed backups’,’Block Media Recovery’,’Point-in-time tablespace recovery’,通过这些来判断数据库是否具有这些功能。然后Log中显示连接到目标数据库。
分析过程并不复杂,不过在涉及到深入的命令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Log,要有一定的耐心才能继续下去。在rman 出现故障的时候,设置Debug模式进行分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。如果可能得话,以后的文章中我会举几个例子来说明。
全新的路由器不仅让你更稳定快速地连接无线网络,更可以让家中的智能设备连接在一起。
……